
毛主席觉得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,还能让人适应一切恶劣的环境,锤炼出坚毅的意志,因此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外出旅行。
1917年,他到寺庙留宿,老方丈看到他后留下了2个预言,当时的他不以为然,谁知日后竟然全部灵验了!
1917年7月,毛主席邀约同学萧子升去长沙、宁乡、益阳等几个小县城调查,虽说是去调查,但两人没拿一分钱,准备来一段穷游。
一路上两人过着乞丐都不如的生活,借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。
一路走走停停来到了沩(wéi)山,这里有全国闻名的寺庙,老方丈也德高望重,因此吸引了很多信徒前往。
两个小和尚远远就看到了衣衫褴褛的毛主席和萧子升,问道:“两位施主从何而来?”
毛主席看了看萧子升,解释道:“我们从长沙而来,并不是施主,只是路过此地,希望能讨得一碗饭吃。”
两个小和尚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有趣的人,明明剃成了光头,穿得也很破烂,却执意称自己不是施主,还要问他们讨饭吃。
但佛祖一向慈悲,故而他们没有拒绝,将毛主席和萧子升引入了寺院。
小和尚把毛、萧带去沐浴更衣,收拾一番后才带去吃饭的地方,此时毛主席却提出:“我们想要见方丈。”
小和尚仔细打量了一遍,觉得毛主席和萧子升的穿着太过寒酸,像乞丐一般,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,说道:“斋饭寺里应有尽有,施主可以随意享用,只是方丈从不随意见客。”
毛主席听后眉毛皱了起来,说道:“可这不符合佛祖的教义,佛曰:‘普度众生’,你不该因为我们的穿着打扮来替方丈做决定。”
最终方丈接见了他们。
他注视着面前的两位年轻人,突然抬手指了一下毛主席,说道:“这位施主就是毛泽东吧?这位施主是萧子升。”
两人瞪大了眼睛,一脸的不敢相信,从进入禅室到现在,两人没有说过一句话,方丈是如何知晓他们身份的?
“你怎么会知道?”最终毛主席还是按捺不住疑惑,问了出来。
两位施主签过名字的,方丈看了一眼桌子上风格迥异的字体。
“可你是如何区分我们谁是谁的呢?”萧子升问道。
“从你们的名字能看出,毛施主一个字要占据两三个格子,但萧施主一个格子却能写两个字,大家常说字如其人,贫僧因此而判断的。”
三人对中国古代经典各有看法,兴致勃勃地谈论了一个多小时,在吃晚饭时还一脸意犹未尽。
晚饭期间,毛主席和萧子升相互补充着讲述了他们这段时间利用假期徒步旅行,考察民生的目的。
“可是,明明有很多选择,你们为何要这么走呢?”方丈看着他们衣衫不整的样子,很是疑惑。
“孔子说过,吃粗粮,喝白水,乐趣自在其中,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权力和金钱,对我来说犹如那天上的浮云。”毛主席回答道。
“我们打算不花费一文钱,再说了来自远方的独行和尚不是也都一文不名吗?”萧子升回答道。
听着两人的回答,方丈心中震惊,闭上眼睛不知在默念什么,片刻后,他对萧子升讲述佛教的美德,还委婉表达了希望他能放弃一切杂念,皈依佛门的想法。
萧子升听后立刻拒绝:“弟子还有很多心愿未了,怎能此时出家?不瞒你说方丈,我愿以改造中国为目的,研究学问。”
方丈露出遗憾的表情:“萧施主若是不留在此处,以后恐怕也难留在中国啊!”
果不其然,最后萧子升流亡瑞士和乌拉圭,再难回到中国。
当然这是后话,此时方丈看着毛主席说道:“贫僧有一问题,佛教何以在中国能流传千年,屹立不倒?中国宗教为何能和平相处?”
“因为中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有宗教战争,和平相处对中国来说不算坏事。”
“希望毛施主能一直记得这句话。”
通过和毛主席的谈话,老方丈觉得毛主席未来一定是个不可限量的人才,因此才会提前劝告他,要善待佛教。
32年后,毛主席履行了自己的诺言,提倡信仰自由、宗教自由。
